
-
闲聊学问之八
闲聊学问之八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本篇聊的是流行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三年一次的最高功名考试的殿试第一名的称号,是有“学问”头衔。在古代得到此头衔很稀少`考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而据考证,以上谚语产生于明代[注1],流传至今。足见,古人在认同科举“状元”有“学
20
- 0
- 2
-
闲聊学问之二
闲聊学问之二 前几天写了题为《闲聊学问二字》的短文仅从“学问” 一词的源头“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对教师授课,即传授知识角度聊了自一孔之见,而对开篇使说明的:学问“表示的意义却是‘知识’——而且不是一般知识,是指‘很正确’,是‘很专业’能‘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这段文字仅一带而过,本文便“再聊”这
7
- 0
- 1
-
闲聊学问之七`
闲聊学问之七 ——各种“学问”需互相尊重红楼梦第五回出现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十四个字,被“百度百科”在其后加了“(格言)”标记。说明当下网民对其认同度相当高。我认为不论是“学问”还是“文章”,从这十四个字分不出优劣!因都是通过“洞明”与“练达”而得到的。而“世事”与“人情”既广泛
55
- 0
- 4
-
闲聊学问之六 世事洞明是困难的认知(2)
闲聊学问之六 ——世事洞明”是困难的“认知”(2)。上篇“世事洞明”是很困难的“认知”(1),这(1)从红楼故事看去,虽藏的“学问”多彩缤纷,但仅消遣;而“日心说”虽接近真实也产生实际效益,但且不说“日心说”怀胎之难,仅其“孕”后,哥白尼将其藏在“腹中”的“日心说”呆了三十年才获“准生证”。而出生
9
- 0
- 1
-
闲聊学问之五
闲聊学问之五——“世事洞明”是很困难的“认知”(1) 我在第二篇关于“学问”的聊天引出了《红楼梦》的名句“世事洞明皆学问”。本篇闲聊“世事洞明”是困难的认知这个题目。红梦桃作者描绘的是红楼梦中人物各按其角色去“洞明”“世事”于是演出“有声有色”的“学问”:贾母有贾母的“学问”,王熙凤有王熙凤之“学问
38
- 0
- 3
-
闲聊学问之四
闲聊“学问”之四 ——“学问”是人类的精神食品 本人以“学问”二字为题,发了三篇“练脑”的聊天文字。本篇从学问对人的“功能”角度说自己的一孔之见:食品使人长身体,知识学问使人长智慧才能。于是两者都是人不可少的“食品”。只是前者 “有形”,是从嘴入,经肠胃消化而滋养人的身体,具有“长”成人“形”的功
44
- 0
- 1
-
闲聊学问之三
闲聊学问之三` 本人关于“学问”二字的聊天文字已发两篇。 第一篇《闲聊学问二字》。从学问意义到寻找来源是《易•乾》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并“落脚”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有“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于是“教材”要经得住“问与辩” 第二篇《再聊学问二字》则从出现于《红楼梦》第五回的“‘世事’洞明皆学问
55
- 0
- 4
-
闲聊学问二字。
闲聊学问二字。 学问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汉语词汇,从字面看去是“学习和询问”,但它表示的意义却是“知识”——而且不是一般知识,是指很正确,是很“专业”,能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 “学问”一词的源于《易•乾》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从这“源”看去,表达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或说“动作”的意思
117
- 0
- 10
-
梳理脑子里的记忆(3)
梳理脑子里的记忆(3) ——关于“礼”的记忆碎片 记忆(2)梳理是《四书五经》经过历史的洗礼后,在脑子里的残存。《四书五经》是孔子学说经典文集。孔子的学说被称之为“儒家学派”,“礼”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核心思想。孔的“礼”可不是现在的“文明礼貌”,是“周礼”。现在的文明礼貌是建立的人与人在人
61
- 0
- 4
-
梳理脑子里的记忆(2)
` 梳理脑子里的记忆(2) ——《四书五经》的“智” 记忆(1)梳理了智与愚的记忆碎片,本篇则是梳理关于《四书五经》的意义残存于大脑时的碎片。 我虽在大学是学数学,后来教数学,且当过几年教导主任;而在小学、中学有《四书五经》内容,还有《四书五经》在我国是流行千多年,故对我还是有相当的影响。本文为梳理
44
- 0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