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学问之七`
2025-02-10 19:38:00
  • 0
  • 0
  • 4

         闲聊学问之七

——各种“学问”需互相尊重

红楼梦第五回出现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十四个字,被“百度百科”在其后加了“(格言)”标记。说明当下网民对其认同度相当高。我认为不论是“学问”还是“文章”,从这十四个字分不出优劣!因都是通过“洞明”与“练达”而得到的。而“世事”与“人情”既广泛且复杂,一个人,以至一群人去“洞明”去“练达”都只是“世事”、“人情”某部份而已。《红楼梦》中人物“表演”各自的“学问”、“文章”,可谓缤纷各异,虽表现出有“不认同”但无“敌对”。从学术角度,“学问”间需互相尊重,本篇就聊这话题。

本人关于“学问”闲聊文字的第一篇及第四篇均涉及这一问题,但都比较具体,;因仅从“学问”要经得住“问与辩”角度,而不是从不同学派各从自定角度“洞明”与“练达”。而学问间相互尊重,首先是表现在同一学问内的不同学派的尊重。这方面我认为“数学”这学科有着值得称道之处。

比如数学里有占主流的“欧氏几何”还有与欧氏几何唱反调的“非欧几学”。欧氏几何说,三个形内三内角等于两直角和,而非欧的罗氏几何则论证小如两直角和,非欧的黎曼几何则论证其大于两直角和三种几何,数学都接纳了,后来数学高斯将其在高斯曲面S上将其统一了,可用一个公式来表达[注1],并成为现代电磁学基本定理与科技之利器。

再如众所周知的数及数的运算,说来很简单;但从其发展史看,则表现其独特之处。它总是准许反向思考!出现解决不了之矛盾,但数学仍不否定逆向思考,而是继续承认加法、减法互为逆运算,用扩大数集,造出负数解决矛盾;承认“开方”是“乘方”有逆运算,产生了无理数与虚数。最终导致复数得以出现,使得数学中“数集”发展成为足以描绘自然现象的“复数集“

从上可见,如果数学抱住欧氏几何不放,对逆运算没有开放态度,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且,数学并不以有此发展自满,它与“电子”结合起来。电没思维,但有“通、断”两种非常可靠而又变化传播极快之特征。数学家们便想到由“0”、“1”的二进制也可计数,也是无穷的。它可以与十进制计的“数”形成“一一对应”。故从理论与实践上,凡十进制记数能做到的事事,用二进制数来记数也应能做到。于是定义出计算机的机器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开出一代又一代有的高级语言,并依据这些语言,设计众多高级操作系统,这便是现在装在电脑里的操作系统,以至人工智能等等。这种开拓性的思维是何等的了不起哟!

总上,我特别觉得数学精神可贵!

社会发展到现在阶段,人类对“身外之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在我国,虽从“焚书坑儒”到“知识越多越反动”,比孔子将学“稼圃”知识之人为“小人也”[注2]更糟,但从人类历史看去仍是“转瞬”。“学问”本身仍向互相尊重的方向发展。

“学问”这东西,我在关于学问的第四篇文字中说“‘学问’是人类的‘精神食品’”,它的生产者是“文化人”,即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造这种“精神食品”主要靠脑力“劳动”,因为他所花四肢的“体能”与用大脑思维相比分量小得多;而且没有超强的思维能力的人是造不出的,和举重一样没有超强的体力无论如何也举不起那重量。故“学问”也是劳动成果,劳动者爱惜自己劳动成果是天性。脑力劳动的成果,与体力劳动出食品有不同之处。成果出来后,还可不断改进完善,若拒绝改进完善,就等于自己扼杀自己成果。自然学科学问发展史便这种不断完善的历史。

但自然学科的“学问”与人文学科“学问”相比自身有着特别之处,于是形成差别。

自然科学的“学问”研究的是人身外之物,需要专业训练和设备,进行观察、实验、量化分析、逻辑推理、重复验证的方法。这种研究难度显得大些,但有使其研究结论或说学问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确定性”之特点。于是自然学科的“学说”中的“规律”“原理”通常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

人文科学研究对象是“人性”及“心理”活动,一句话:人文学科是研究人自己的学问。社会上的人都接触到此种对象。

因人文学研究主体是人,而研究者也是人。自己描绘自己,主观性便由此而来;研究者能有多数人意见为参考便有“相对性”,因对同一考察点,不可能每个人意见都一样,如化学研究,考察看氧气性质,所有结论都一样的“普遍性”。还有研究者人必定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生活,时过境迁后人们意见又不一样。于是人文的研究归纳摆脱不了历史必然的。故人文科研究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历史性。

再从两学科承受的历史责任看去

自然科学则侧重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为人类提供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两者提高改善与否,容易区别。于是不同的自然学科中的内部或外部的“学问”能互相尊重,有共识。而人文学科则以塑造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重要目标。而价值观与世界观的评价,不同的人文“学问”对这“两观”各有其标准,这便是现今阶段人文学科内部有着互相排斥的内在根源

但我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与人文学科研究的“主观性、相对性、历史性”都是只是对其研究特征的描绘,两大学科的目标都是“真善美”,是相同的。

但就对人类自身的研究之人文学科的“学问”而言,不同的学派间有互不认可以致相互敌视的现实看去,比历史上情况大有改善,而且实际是上是两种有对立状的意识形态,在互相碰撞过程中有着互相吸收效应,表现于从相应的词汇共用了,只是各在对其“词意”的理解有些差别而已,如“人权”、“民主”等词汇,不再在前面加定语以示区别。

如上所分析,人文学科内部而言,足见其不同学术观念在碰撞过程中有相互吸收对方“能量”之研究效。这便是学术争论,会推动研究向“真善美”方向前进之功能。我认为这功能可使人们对“历史性”与“确定性”两者间有认同逐步产生认同。至少是同历史时期内的历史性与确定性的认识无原则差别。

附注

[注1] 本人写的《中学数学之道术美》(2017年由安徽师范大这出版社出版)《中学数学之道术美》145面有中学数学基础可理解的论述;也可用“高斯曲面”四字在百度网搜到,但要有高等数这基础才可看懂。

[注2] 孔子对不同“学问”有“偏好”。他在《论语》有句:“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