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学问之三
2025-01-07 19:45:29
  • 0
  • 0
  • 4

              闲聊学问之三`

       本人关于“学问”二字的聊天文字已发两篇。

      第一篇《闲聊学问二字》。从学问意义到寻找来源是《易•乾》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并“落脚”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有“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于是“教材”要经得住“问与辩”

    第二篇《再聊学问二字》则从出现于《红楼梦》第五回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理达即文章”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对“学问,人情”聊了自己一孔之见。

     本篇聊的是对第一篇所说“它(学问)表示的意义却是‘知识’——而且不是一般知识,是指很‘正确’,是很‘专业’,能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的“说法”做补充。聊“学问”是“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的。

     汉语“学问”一词表达的“知识”,是从“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来定义的。既表现出我国古人的智慧,也是中华方块文字具有优秀品质之根源!

     第二篇从《红楼楼》中的一副对联“提炼”“世事”与“人情”两词,及两句唱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出发,聊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依据其各自心中“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因各自来“夹了私”,力图使其“所办事”向自己“心想方向”发展的,而得到相反结局,聊了自己读书之心得。但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来思考。这便是“学问”是发展的,它是随着社会前进而“推陈出新”,于是王熙凤等依“旧学问”、“旧人情”解决不了新问题。这便是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从汉语“学问”源于“《易•乾》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而君子是对`人的尊称,不是具体的人,即可以是古人,也可以是今人。这样论是“古人”还“今人”的“学问”都是下面两类的综合。

      第一类,对前人知识,经过这位“君子”“问辩”筛选而“学以聚之”的“学问”。

      第二类,是这位君子自己探索并再经“问辩”筛选而“创以聚之”的原创“学问”。

我认为被称之“大学问家”的“学问”都包涵上述两大类,既然如此,“学问”一词本身就含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隐义。

     因人的“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故“长江后浪推前浪”之下,“江山代有才人出”!

     孔子是我国春秋年代的大“学问”家吧?对他的“学问”现在再“问以辩之”。 

    ①,在自然知识层面。

   《列子》有篇散文,大意说孔子一天见两小孩争辩,太阳何时距地近?现抄其部分原文如下。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②在社会知识层面。

     孔子主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还有“父子亲、夫妇顺”等等,现在人都认为非常好,但这只是目标非常好,在如何达到此目标,按其“学说”,经过两千多年实践解决得怎么样?

    仅就“老者安之”而言,如何安之?全依子、女,而且主要是儿子的孝敬。但个体的人命运各异,存在儿子去世于父母前,无儿子老人`谁来使“安之”?还有个体的人谋生能力各异,有的人自己养不`活自己的儿子,谈不上有能力使自己老了的父母安之怎么办?当然在我国古代皇帝老了的“老者安之”不需要其子女费心费力,有一批人为其服务。故有皇帝身份,或无皇帝身份而其子女有能力且孝顺的老人,在`正常状态能安之;但“久病无孝子”,便难安。这里,其余两个“安之”,就不用说了。

     我国古人有“天下为公”的理想,因“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故此理想实为百姓针对皇权政治制度提出的理想。治国也是儒这观念,但从秦到清代;虽坐龙椅人改姓,改姓之后仍是“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

      1945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窑洞对”[注1]中,黄炎培向毛泽东主席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中“转圈”。当时毛泽东主席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由此可见那时毛泽东主席没把儒家学说当治国的“学问”。

      这①古代之自然现象`问辩,②现代社会治理之问辩,均在孔子学说中找不到现在认为是“学问”答案。用孔子学问解答不了。

      实际上,任何大学问家的“学问”也和药品一样,存在”有效期”。用过了“有效期”的药去治病,不仅可能治不好病,还会有危险。

 

                 

注解

注1,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冷遹、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等六位国民政府参政员,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邀请,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黄炎培在延安看得很仔细,过得也很舒心。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住的窑洞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