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学问之六    世事洞明是困难的认知(2)
2025-02-05 16:20:33
  • 0
  • 0
  • 1

                          闲聊学问之六

                             ——世事洞明”是困难的“认知”(2)。

上篇“世事洞明”是很困难的“认知”(1),这(1)从红楼故事看去,虽藏的“学问”多彩缤纷,但仅消遣;而“日心说”虽接近真实也产生实际效益,但且不说“日心说”怀胎之难,仅其“孕”后,哥白尼将其藏在“腹中”的“日心说”呆了三十年才获“准生证”。而出生之后,双手拥抱“日心说”的布鲁诺,竟被以“宣扬异端”罪,而活活被烧死!最后虽日心说未被烧死,故读这(1)有着非常“沉重”感,本人的“认知困难(2)”虽是续前篇但无此种“沉重”,重在以聊今人享受“学问”带来的之“福”,而那些探索知识,即为“洞明世事”的人们所花费时间精力,并不逊于哥白尼、布鲁诺,但他们自己后来也得利,并生“出”了后来的“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在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农业生产的历史年代,从事农业生产是非常艰苦的。我国古诗《悯农诗二首》较为充分表达了这方面。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说了农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有这种伟大创造,但却发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剧,当然沉重!但本文不讨论这事。

第二首则是从粮食生产之艰苦而从发出“要爱惜粮食”的呼唤!民以食为天,吃的需“汗滴禾下土”一直使人们为之不安。而且不仅是吃的,在农耕时代生活消费品都要需经过艰苦以至冒生命的危险才可取得。 有道是:“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祖人早就有此认识。于是我们古人并不落后,驯了牛,创了犁锄的“器”来种粮。但如何使种粮的“器”以至制造“衣、住、行”的“器”再进一步改进,我国古人便没有贡献了。

烧开水时把锅盖冲起的现象发现的人会很多,但有多少人想到用“蒸汽”的这种力量来为人“干”事呢?如果有人这么想,还会有人说:“此人真傻”。但是在西方就有这种人,而且成功了。

公元一世纪,古希腊人做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玩具——“蒸汽球”,欧洲文艺复兴后,便有很多人接力地“傻想并试验”,企图造出用“蒸汽”的力代人力畜力的“机器”。但直到1776年,英国人瓦特与制造商马修•博尔顿合作才达到目标。瓦特等分析前人失败的原因,在细致对整体进行研究基础,加上了瓦特设计“离心调速器”及其它改进后,使造出的第一台有实用价值,并再进行下试验改进,于是能做为动力的蒸汽机出现了。从傻想,到蒸汽机出现经历了500年的时间!投入有人力物力之多可想而知。而它的完善与使用便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出现,便有现代化企业出现,而且又出现更先进的动力机械: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等。

于是仅蒸汽机的出现看去,人能有“傻想并试验”的精神可贵。现今科学家、发明家都有这种普通人所没有的“傻劲”,在文艺复兴运动科学家与发明家都受到尊重。

现今的大企业均告别了以人力畜力为动力,而以机器为动力。故农业劳动的艰苦程度已大为减轻,且正向以较小的体力消耗,取得极大收益方向发展。这点,在发达国家甚为显著!我国也在向这方向变化。

以美国为例。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600万,平均每人种地1000亩。粮食产量是5亿吨[1],每个农民每年生产粮83,3吨。美国农民怎么有此种“神通”,这不是“神通”,而用现代科技手段务农。美国农民便用各种大型农业机器,有的还可远距离遥控,以及现代科技育,现代肥料及现代灌溉系统来干农活。美国农民粮食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劳辛”!可以说美国农民享受了这方面“学问”的“福”

就我国而言,在百度网可搜到以下资料。

我国粮食产量1950年为13123万吨,人均[注2]为239.38公斤,1976年为28631万吨,人均305.50公斤.人均净增加66.12公斤。 1950年到1976年的26年间,实行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学大寨,垦荒造田,兴修水利,以粮为纲等等意在发展提高农业生水平的政策与措施。而且县以下的政府机关,每年一到春耕季节,便要以支农为中心开展工作召开三级干部会,抽调干部到农村支农,中小学校在农忙时要放假让师生去帮农民“抢收抢种”等等。但就整个农业生产而言仍是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牛拉的犁,锄头等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活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汗滴禾下土”还是免不了的。

1976年后所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重大措施,是在原基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面积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建大型化肥厂,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械化等等。于是到2024年粮食总产70650万吨,14.08亿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粮501.77公斤,比1976净增196.27公斤。是1950年的两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生产也在向充分利用当今发展农业的“学问”来发展农业。

虽然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及科技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仅从不适于使用农机械的山区看其农村面貌也“今非昔比”。

我家在大别山区,那里山地只适用人力畜去种。我亲眼看那里的“今非昔比”。我向山坡`望去,原坝高两米多少也有一米的梯田梯地,不少已“绿树成荫”。再看村民住房,两层或三层的小洋楼取代了原依在山坡土砖平房;而过去连接各住宅的羊肠小道,现在都改成能通小四轮的农村公路。这景观又只能说是“今非昔比”,村里的人现在日子比过去好多了!青壮年不种这种梯田梯地,去沿海打工实为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向城市转移成为工人(包括服务行业)造成的现象,这是社会生产方式由以人力畜力为动力向以动力机械为动力的转变中必然出现象,所以梯田梯地虽荒废,但原种田人生活水平却提高了!

当然这些家乡人在还有难处,比如自己户口不在打工地,有诸多家庭生活安排包括小孩上学、老人照顾等不好解决;我想这些应随社会进一步发展而解决;而仅就住房这一项是多少代祖人,做梦都不敢想的,而现在却是现实。

在改革开放前,以至1949年前,老家人也有外出“打工”情况,但称“出门”。到江南“打铁、打铜”,到江西“烧炭”,这种户每个屋场都有。家乡有句顺口溜:“江南去挣钱,一去两三年,回来无盘餐钱”!当然,多数人每年回来都能有些钱,但只能起补助家里开支作用,但没有人能挣到回家盖小洋楼并供家人生活的钱!

因为家乡现在那么多人家盖小洋楼,实为现代工业出现潮流推所至。现在成群结队的外出打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上山下乡”,也不同于“知青回城”。全是自找门路、自带路费,而且“利国利家”。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后的“引进外资外技”如同打开了“魔盒”,“现代化企业”便从`魔盒里就近地在沿海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于是才有农民纷纷去“打工”。这实际是“沾”了历史上“傻想并试验”,所得“学问”的“福”。现在这种企业在大别山区也在出现中,这对山区人而言出是好消息。

注解

[注1] 数据来自百度网,粮食包括谷类豆类,粮食除供人类食用外还有多种用途如饲料,酿酒等

[注2] 人均占有粮是该年粮食总产量除以该年总人口所得商。谷物按收购原粮计公斤数,这数不是人均实吃的粮食量,以下皆同。2024年,人澳大利亚 人均为1.866吨,美国为1.7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