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学问之二
2025-02-13 19:06:54
  • 0
  • 0
  • 1

闲聊学问之二

前几天写了题为《闲聊学问二字》的短文仅从“学问” 一词的源头“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对教师授课,即传授知识角度聊了自一孔之见,而对开篇使说明的:学问“表示的意义却是‘知识’——而且不是一般知识,是指‘很正确’,是‘很专业’能‘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这段文字仅一带而过,本文便“再聊”这个话题。

对于“学问”二字,百度一下,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并说这十四个字属“格言”,本文就聊这十四个字。这十四个字最早出现于《红楼梦》第五回,现把《红楼梦》故事里引出这十四个字的片段抄于后。

“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贾宝玉“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曹雪芹着笔刻画的《红楼梦》的主人翁贾宝玉先对“燃藜图”有些不快,而看到十四字“对联”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用意是很深的,这里不去探讨。

“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世事”,应是世界上所有事:即公事、私事、家事、国事等等。“洞明”,百度解释为“透彻地了解”。我觉得有《多心经》的“照见一切皆空”的“照见”的意思。我读《红梦梦》有此感受!不过,我还是觉得“洞明”应依百度的解释为妥。

但要对“事”有“透彻地了解”,我认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要知“事”的“真面目”;

(2),知“真面目”知道了,如知“马”,知“鹿”后,要敢于“辨认”,不能在权威之人“指鹿为马”时,便齐声应“是马”。

其实,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对于普百姓而言,具备上面的两条件都有困难。但是“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的“学问”与“文章”,对人而言,有非常之吸引力,从而有总想得到的“欲望”,这是人的天性。这从牙牙学语的小孩身上可以看到。小孩看到一事、一物总爱向父母追问为什么?便是这种天性的表现。故我认为不需引证有世界级的哲人的名言为依据[注1]。

是故我所说的两条件便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提供“世事”真相的“新闻媒体”、“仲裁机构”及使百姓有判断知识与胆量的“教育机构”,以至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等等,便“应需而生”。我国现在就是这样!而且,这种”应需而生”,现已成为进入了近代文明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

在我国古代,有个名为商鞅政治家,他可没有这种观念。他的治国观念收录于古籍《商君书》里。《商君书》在我国古代是只有皇帝能看,百姓不准看的禁书。清朝以后这书便流了出来,现在百度一下,可看到书中主要治国观点即“驭民五术[注2]”;这可不是上面所说的“应需而生”的“事物”,而是“逆需而取”的保护皇位的“权术”。这里不去探究。因为现代的政治家应不会从垃圾箱里寻找策略。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人情”是什么?从《红楼梦》表层看去是:男女之“情”、家庭成员之间“情”、亲戚之间“情”,以至臣对君之“情”等等。第五回还将这“世事人情”用画与诗”展示于小说的主人翁贾宝玉眼前。只因贾宝玉尚属少年,使得小说中另一主人翁警幻仙子在费心费力地引导后,仍无兴趣,只得叹道:“痴儿未悟”。于是曹雪芹笔下的警幻仙子的“曲演红楼梦”,唱到“飞鸟各投林”,贾宝玉不想听下去,也就只得作罢。并让贾宝玉从梦中惊醒并喊出:“可卿救我!”从而顺利地转入“且听下回分解。”

我认为曹雪芹这十四个字中的“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是“就事论事”。所谓“就事”便是要考虑“事”的“环境”。要分清“家事”还是“国事”。“家事”还有分“宁府”与“荣府”,远亲与近亲事。不同环境中的“事”有不同的“人情”,故“人情”二字有“交往规矩”的意思,用现在流行词语即“游戏规则”。于是“人情练达”便有着“熟悉与遵守游戏规则”的意思。因人有自私的天性,只要有适应“土壤”,便可发芽长成“贪腐之树”。由于人是这样,便存在因熟悉“人情”者,钻空“夹私”之可能。虽然“徇私”从古到今都是贬义,但一旦穿上“华丽衣服”就难分了,以至可以“大模大样”地“夹私”

《红楼梦》第五回“曲演红楼梦”中的[聪明累]唱词对这种“夹私”作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种预言式回答。《红楼梦》故事看去,是说王熙凤的!

在《红楼梦》故事中,王熙凤是贾琏之妻,贾府的内当家。贾府内的事,是她出主意并张罗。但她却与贾琏这个花花公子合不来,属“同床异梦”的夫妻,故自己也有“苦不能言”之痛 。但她还是忍着,甘心夹“风光一下”之“私”去“逞强”;而且也确实风光了!到后来,贾链将她“休”了,并被赶出贾府,回到娘家:成为无儿无女,孤苦伶仃,死于血崩病的寡妇。结局很惨!

从小说是反映社会现实看去,曹雪芹的《红楼梦》的这结局与现实社会的“世事”有吻合之处。

贾府祖人,宁、荣二公等也有夹有私货。第五回讲他俩向警幻仙说,(贾府)“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等语。但他俩还是请求“警幻仙”把贾宝玉引上“继业”正道,而贾母与贾政等也都秉承此嘱,千方百计地让贾宝玉“继业”。只是贾宝玉却视为“禄蠹”之路,不愿走,……对贾母、贾政等也属“机关算尽…”。

于是,从现实看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十四个字,曹雪芹虽只淡淡一笔,百度网将其升级为“格言”还是有道理。

我想细看《红楼梦》并进行以上反复思考人肯定不少,但一看而过的,还会居多。不过,这没关系,因对底层百姓而言,实践出真知,对“世事”分辨方法或途径的成语、俗语便是这种真知!而且知道的人比读过红楼梦的人多得多: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等。还有`现在则大家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也都是学问。

欢迎网友批评指正

注解

注[1]

指有哲人说人的欲望是推动人类历史的杠杆的说法,但我手边没相应资料,查不出,不敢引用

[注2]

《商君书》“驭民五术”为;弱民、贫民、疲民、辱民、壹民。略译:弱民,使民疲于耕作,屈于法令;贫民,使民无余财,则必仰仗于上,人穷则志短,少有异心;疲民。民疲于奔命,无暇思虑他事;辱民。辱其心志使无自尊自信,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之中。壹民,壹民即统一思想。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