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之十五
——课堂教学活动
作者 张士充 朱家楔
上篇从职业角度谈了本人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分别从该职业对就业者的气质、道德修养、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历史上对这个业的就业情况和现在升大学热给中小学教师的业造成有偏离教育的“四育”目标的倾向等五个方面谈了我俩的“自以为是”之见。本篇为谈课堂教学活动这一内容,是我俩从事教育教学的体会加上学习近代教育观念的思考。上篇在专业技能这节有表面涉及或说仅开了头。
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前文论述过,从终生教育或说广义教育角度,对于一个“社会人”而言,无论他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学校,或就业于社会任何部门,都会受到“教育”。于是“教育”有三种不同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人在“三环境”的受“教育”主要形态分别是:游戏、学习、劳动(工作)。也就是说人在学龄前的“游戏”、学龄的后入校的“学习”、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劳动”就业,都会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受到“教育”而有发展。
这里需说明的是教育法第五条,即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对本文所提的四育次序是德、智、体、美。本杂谈是从青少年成长过程是先长身体,既而长智慧,再有羞耻道德美丑观念,于是排列成体智德美。而本杂谈在具体论及体、智、美的教育中都有德的因素,无不重视德之因素。
对于人的一生而言,打“体、智、德、美”基础的“教育”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实施。现代社会在教育方面的共识首先是对公民进行一定年限的免费义务教育。我国教育法规定对公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什要进行这么多年义务教育?因为现代公民必须拥有现代科学(社会的、自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工作与适应生活。而这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历史古人用毕生以至几代人的探索才取得。而通过学习则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现代人不掌握它,便无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别说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社会的发展必然也受限!
于是每个公民从七岁起到二十来岁这种成长的黄金时期,要在学校环境中渡过。而学校中接受教育,又主要在教室里;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按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学校里每天至少有五节课;这便使得进学校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时间在课堂里。故仅从时间就可见课堂教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性。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课堂”里使学生的“体、智、德、美”得到发展,从而为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打下现代公民的道德与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与各种技能基础,也为进一步深造与创新成为可能。正因为这一原因,“教室”是教师的“业”的重地;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看其“课堂教学活动”的水平。是故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对个体的人,而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什么样“活动”呢?就我国具体地说,课堂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等教科书的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室、操场、音乐室,实验室)均有受过教育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的人担任授课教师。在我国,一般而每个班的学生数在50上下波动,有的示范中学生源好,每班学生数超55也有。这就是说课堂上是一位教师向50多学生“授课”。学生学完义务教育课程,其知识水平是怎么样?比春秋时孔夫子,及以后的状元懂得多!据古籍记载,孔子过泰山时,被两个小孩提出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的题目难住了。受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公民,便能做圆满的解答孔子回答不了的问题。再则,无论是孔子还是后来的状元,都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数学、物理、化学、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知识。
我们敬佩古圣贤,是敬佩在古代,他们的知识与智慧超过当时人,他们的观念中有些现在还有意义;但是也得承认,他们整体观念中的缺陷与错误不少。如果这些古人将其“学富五车“的知识保持到现在,而对现在知识则一无所知,他便连生活都无法适应,在现代就算不上圣贤了。
当然,就学校教育而言,是学校这一整体系统的功能。即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职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可较好达到教育目标。但是,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不容置疑。
但就教师授课而言,与一般其他职业还是有着独特之处。这独特在于一个教师在课堂工作对象是50多个能独立思考的学生。他要带“领领”这么学生开动自己大脑,去认知“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这是非常复杂的劳动;与工厂,田间与从事供生产、生活用品及各农副产品的生产活动就有明显差别,也不比那些活动容易。
就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而言,其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继承人类文化智慧的某方面上一级“台阶”。上这台阶是学生用脑力劳动去上。故上此台阶不同于牵着学生手上楼梯。从近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可知,学生能开动自己脑筋主动思考非常重要。当然,这与教师的引导与激励相关,也与学生个体特征,如健康状况等相关。
我们的教育需要传承民族文化,但要推动社会发展,我们的知识与智慧必须比古圣贤高许多才行。要达到知识与智慧立于古圣贤的肩上,就需要上很多台阶才行啊!全民族素质得到提高,社会的繁荣昌盛才水到渠成。这便是各国政府都用税赋开支义务教费用,实施行义务教育免费的原因。因为从这意义上,课堂教学是为民族昌盛、国家富强下奠基石!
二,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解析
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引导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学!学什么?学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并审定的“教材”。于是教学活动中有三个元素:教材、教师、学生。对于这三者,还应有以下进一步涉及其本质的描述。
(1)教材藏着用文字、图形表示的“人类文化智慧的信息库”,这“信息库”不能主动发出“信息”,但能被有一定认知能力人吸取其信息。此“信息库”内的信息有固定且简约的特点。它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之依据。当然教材也决非不变的“绝对真理”;旧教材总上不断被更新则表明了这点。现在世界各国教材,都是经过一定时期使用后会对其进行修改。我国教材也不例外。
教材的修改当然与接受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有关。这是对教材应有的理解。一般而言,教材的编写出版虽要求较高较严,但一版的教材中印刷及明显错误还会有;教师发现,一般会在上课时自行纠正;而其他方面问题则需向有关方面提出,在授课中“暂挂”,等待有关方面回答。
(2)而教师呢,在课堂上则可视为由用相应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去消化教材,便之成为与学生能接受的“信息串库”。教师这个“信息串库”不仅能主动发出信息,而且能主动而快速地吸取众多学生的信息,并加工再发出。正因有此信息串库的存在,对学生的学而言那就方便得多。打个比喻,把学习比做赶路;仅学教材这“信息库”的学习是步行赶路;而有教材这“信息库”又有“信息串库”便是骑自行车赶路。虽然两者都要学生自己用力,但就“赶路”而言,骑自行车会大大超过步行。
(3)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编写课本,与教师消化教材,在课堂上所有活动的目标都环绕让学生取得教材中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从而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发展。故每一节课都实为让学生自己将新知识与能力与已有的知识与能国相联接,使原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得到扩大并结构成新整体的思维活动。因而这种联接,必须他自己动脑筋,别人代不了,而这“联接”便是学习能力。当然学习能力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并发展起来的!
就全班学生而言,原有的知识能力体系,并非完全等同,差异是绝对的。由于每个学生是独立个体,都能发出信息与接收信息;于是要使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有序有效,需的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效果而言,学生自己不开动脑筋是达不到的。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即学生能主动地去学。
课堂上,信息传递的物理形态可分三种。
(一)用视觉去读取。
这里有教师课前备课,与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可上课时指导学生看书。这里,就教师而言,宜于先看教材,后看“教参”。因为“教参”虽是组织有经验教师编的,但只能视为建议,不是教的依据。先看教材,后看“教参”;这样做有益于发挥教师长处,而不受“教参”的约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指出指导性意见,非常必要。无论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还是老教师经验都表明,在相同时间内。学生在有较好的指导意见中看书效果好些。
教师用板书或事先制作的视频,要求学生用视觉去读取信息。这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手段。这种手段的优点,在于这种信不同于声音信息,能存在较多时间,利于使不同接收速度的学生都能接收到,弥补声音信息的不足。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用声音发出信息的同时,总是辅以必要板书。
教师为让学生板书,是教师用以检查提高这生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措施。当然也起发展学生这方面能力并寻找对学生进行鼓励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方法。学生演成功本身也会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来强化其学习行为。引导,鼓励学生相互提示帮助,既可以起使理解速度快此学生能享受“成功”感的愉悦,又有培养同学间友谊作用。所发挥“小老师”的做用,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手段。
(二)用声音发出信息。这便是教师的讲解、朗读、提问、提示(包括提醒学生注意),答疑,学生的提问、朗读、答问,学生间在教师的安排与制控下的交流讨论,及学生课堂上的各种小动作等信息。
各种信息中,讲解是分量最重的信息。教材的逻辑联系藏于字里行间,教师的“讲解”将课本中新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及日常生活中现象相联系,达到学生能理解,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发现,去领悟。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须认真准备的。而朗读、提问、提示、答疑等则要求准确,简要,明白,使每个这生都听清楚,为此常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书写出。而学生提问,答问,也要求能清楚明白;未达要求,则提示帮助使其达到。
(三)各种感受器联动发出信息与接收信息。即对于教师而言,他在课堂上,不仅要能正确地向学生发出“信息”,而且在发出信息的同时,能同时用眼睛,耳朵接收这生发出的任何信息;而且能在继续讲解过程中用目光或身态即时地做出反应,或立即停下来针对接收到信息做相就应改变原定程序的变动处理。教师能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关注到教师发出的信息,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发出的信息是多样,比如突然停下,用眼突然注视某学生等都会包含特定信息,而且会使学生理解,达到相应目的。
三,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
从上段关于基础教育学段的课堂教学的解析从学生学习角度,将,学生学习比成骑“自行车赶路”,于是比步行快是情理之中。但有自行车代步必须会骑车!坐在车上要“用双手扶稳自行车把,用双足踩车脚踏”。这种“扶车把,踩脚踏”的技能必须经这一定训练才会。这里的会“扶车把,踩脚踏”便是主动地按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并认真思考,勇于探索,不理解就提出疑问,这种能力,这便是“学习能力”。从小学起就得注重培养这种能力,这能力是“骑学习的自行车”的能力。于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应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脑力劳动能力与习惯。
必须注意的是,当前较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知识的记忆与熟练方面,而对获这这种知识的探索推理能力重视不够。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对各具体问题研究得出的结论都很简要,记住并非难事;而对探索这些结论的思路,方法能训练有素就不易了。这种思路方法,形成能力后,不仅结论忘记了可以从相应资料中找到,也可以自行推导出;还可以用这种方面与思路去探索尚未解决的新问题。
再从另一面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会劳动。而人的劳动都是体脑结合的;而且,动脑水平越高的劳动,劳动效率也越高。所以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以至高等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脑力劳动!即养成热爱学习,善于、勇于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故应把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定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在课堂上,教师把目标定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教学如同带领学生在据教材制定的“未知”的“探索之路”上,让学生一路用自己脑筋思考探索,并形成脑力劳动的能力。于是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训练而发展的同时探索到的结论能有记忆就在情理之中。语文课的分析课文,数学课的证明定理便是这样。
从以上分析可见,就提高教育质量,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言,与教师素质关系极大,还有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商以及教学的辅助设备等等有关。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所教的知识需要哪些基础知识来支撑,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平均)了若指掌。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对教材体系有较深的理解,要能这样,最好是先读教材,后看“教参”,再重读教材。两次阅读会提供思考理解教材的参照。
(二)这知识内涵外延的清楚的了解,这里有两个侧重点。
1,每节课的重点知识在哪里?怎样使反复认知,而又不使学生感到重复而困倦
2,每节课含有多少知识点,学生理解它难在那里,怎样去化解其难,用什么样信息去引与衬托。
3,吃透教材,还能做到对教材中练习题与综合思考等要做到了若指掌,能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
(三)对班上学生理解能力,思维习惯有合乎实的了解。因为现在教的是全班学生,而全班学生绝对不可能都是一样。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善于关照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其在课堂学习中都有成功感。于是在提问谁,问什么问题。叫谁板演,板演什么都得有恰当的考虑。
(四)能时刻注意学生表情,进行判断学生理解与否。这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教师能以充满热望的目光注视着学生本身就是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而且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她)则是组织学生学习所必须。这样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并给以相应解决办法
(五)教学过程中有吸收学生反馈的安排。这种反馈形式很多,有教师查看课堂练习,有提问等等。
(六)教师尽量保持于“引导”;而将“发现”留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得到自己脑力劳动”成果的心理感受。
四,抓住“好奇心”使其发展成“强烈求知欲”
培养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也都有责任。因为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有天生的好奇心。这便是凡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总是关注,并主动地寻求了解或解答。这种事发生了,有关当局认为关心之人是多管闲事;以至推定关心者不怀好心这种作法,势必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正常的社会心态。
心理学研究,与社会实践都证明:好奇天性若被重视,经常得到满足便不断强化;若以长期不受理睬,得不到满足便会退化。因为就儿童而言,对没见过的物、现象,想知道是什么回事。总喜欢向大人询问,那是什么,为什么!如果大人能不厌其烦地引导解说,小孩会愈来劲。以后越发喜欢提问。若家长,不答,以至说“小孩别多嘴”!其好奇心便会受到压抑,不发问了,好奇心必然退化。好奇得到满足,便能逐步形成一定求知欲。所以,好奇心非常可贵,家长、老师就是要爱护这好奇心培养发展它,使发展成为“求知欲”。对某一类问题或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便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培养起了兴趣,那对知识的探索的主动性就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能充分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好奇心,满足其探索其“为什么”的心理要求;一定时间后,这种求知欲便悄悄地在学生心灵中落户!其具体表现,是竟然要求老师出一道难的习题给他做,介绍一本更好的书给他课外阅读。这种求知欲,不是求高分,是受探索知识关奥秘所获的乐趣所吸引,是要试自己能力,能否探索更难以探索的奥秘!
现在存在用这知识“要考”的功利性来要求学生学习。知识的功利是外在的,学生也会去学,但会是会被动的。因为外在功利,现在实现不了;不能使其心理产生探索奥秘的成功感,反而会产生《红楼梦》中认为自己是“禄蠧”的漠视!中国古人所说的“书香”,对于无求知欲的人,是闻不到的。
要使书中的香味,发散出来;而不是将书有某种“禄”的功能夸大地演示出来,是整个社会都得努力之事。比如好奇心,是人皆有之;而且这“奇”决非只某一方面,而是多方面都有可能。即对于多方面的“奇”都得关注,这就非学校所能之事。而在学校里,学生在教科书或其他书发现之“奇”提了出来,教师也会有答复不了,以至不敢说出自己的解答或许有之。于是抓住“好奇心”使其发展成“强烈求知欲”这话好说,做到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