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脑子里记忆(1)                     
2024-02-29 20:46:58
  • 0
  • 0
  • 3

   

        老了,居家无事便把尚存在脑子里的记忆碎片,翻出来,理一理,练练脑,岂知越理越糊涂。这(1)收集的“智”与“愚”的三种记忆碎片。

       一,“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出处《语语 阳货十七》。这里“知”通“智”;故也有人记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为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认为,“智”是人必备的一种重要品德,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儒家此观念的“智”与现代的“智”的含义有差别。

       故用现代语翻译上面句子应是:

      “社会地位‘高’,便‘品德高聪明’,‘低’便‘愚蠢’;且是不能改变的‘定律’”。这便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丘研究的结论!不过我记住这句子时,仅字面上认识并记得;上述意义是后来才搞清楚,搞清楚意义后,便犯糊涂。

      二,“高贵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出自〈毛主席语录〉。是我当年批自己脑子里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有力武器。我非常喜欢并信任这句话。但我又觉得为毛主席非常伟大,是我心中是伟大、且地位最高之人;他非常聪明,但无论如何不能说属卑贱者。于是觉得毛主席得此结论时没把自己摆进去。故我又觉:社会地位高的人中也有很聪明有人。

      于是上两则从书本上得到权威认定,均使我对愚与智`犯“糊涂”。   

      三,民间认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聪明智慧之人,但却有流行俗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言之意是几个普通人在一起凑合讨论得出的结论能抵得上诸葛亮的思考。还有从“得”与“失”来论“智”与“愚”的俗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就含有上与下都有称之为“智”的结果。这便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上知下愚”,既不认为孔明这种智者的思考高得不可攀,也不认为自己最聪明。但这些民俗是茶馆酒店里能流行,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于是这种第三类道听途说的“智与愚”又使我`脑子犯“糊涂”。

    是为梳理脑子里记忆(1)

s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