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之十六
——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知识系统
作者 朱家楔
在上篇《教育杂谈之十五》将“学生、教师、教材”称之为课堂教学三要素。因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学和教师在教的统一过程,而“教学内容”则处于中介地位。用三要素表述可以,但科学性不够。教学可视为稳定运动着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三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若把这三个子系统定名学生、教师和教材,因这三个名词内含太多属性,其中有的属性与运动无关,不准确。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有三个子系统。
第一个子系统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因是课堂教学的认知运动的主体,故也称“主体系统”,它是第一个子体系统。
第二个子体系统则是由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方法及专业修养构成的“文化知识的教学系统”,因为它在课堂教学这一认知运动中,能主动向学生发出信息刺激,起着主要的媒介引导作用,故称“主导系统”。
第三个子系统则是由课本的“文化知识”构成的“文化知识的科学系统”。它在课堂认知活动的客体;称“客体系统”。
这里所说的“主体系统”,“主导系统”,“客体系统”都是“文化知识系统”。它们都是包含着体智德美诸因素为“元素”的系统。但是这三个系统中“客体系统”有相对的稳定的特性。而主体系统与主导系统在教学运动中不断产生信息交流而使自身系统产生发展扩充的变化;其中“主体系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目的,而主导系统因教学经验的增多与深化,“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也必然得到发展;就相对稳定的客体系统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科技、新观念出现,修改也就成为必然;于是一定年限后,教材也会有修订。因此,教学活动中相关的三个子本身是动态的变化着的。
还有,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总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是有差别的。
主体系统
在我国,小学、中学的教学班是有一定人数的规定;如一般中学以45个为上限(后来不少学校这上限被突破),而且相同年级的学生用相同的教材。班级授课制的分班依据是“文化与知识的基础”。即将“文化与基础知识”大体相同的学生放在一个班内,以便于教学。所以,现在教育部颁布的《课标》对教学活动就明确地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的说法。
这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认知心理学的说法,指的是学生已有的文化修养与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课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并非仅是“知识技能”,而是“文化与知识技能”。以数学课标为例,则提出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这里情感与态度便有“文化教养”在内。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也有仅用知识技能所不能概括的因素,而情感态度则非知识技能范畴。
学生们的文化知识是初级以至很低的水平(如小学低年级)。因此“主导系统”的状态与“年级”有关。
心理学研究认为:“主体系统”在接受“主导系统”主动发出的信息刺激后,其认知结构能发生一连串“同化,分化、概括化与再组织”的“变化”,发展扩大其认知系统;即发展扩大其“文化知识系统”。而且这一“变化”所依赖的便是“这初级”以至很低的文化与知识去“认知”新的文化与知识;从而发展扩大自己的文化知识系统。但是主体系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前,这种得到发展扩大的系统,一般而言,只能充当接受新文化知识作用;因仍不够独立生活工作之基础的水平,主要是起进一步“认知”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积累的文化知识富财富是一巨大的体系;任何一个人想把握整个体系已是不可能。但是现代公民,要生活并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掌握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与有相应技能。
人类的积累的文化知识,是不能通人类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使下一代得到传承,这是常识。
而人类的历史则已证明通过义务教育打下“文化知识富财富”的基础不仅“可能”而且“必须”,但需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才可把相应的文化与知识的基础传承下来。
上面所说的“可能”有两个方面理由。
第一,“儿童、少年”好奇,总相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这便有学习的天生趋向性;也就是说其“认知系统”有此天性。
第二,社会向前发展了现代人必须具有现代人必备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正常生活,而现今世界将享受教育列“人权”范畴,生理有缺陷者进相应特殊教育学校,且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即不存在有任何发展这种天性的障碍,故“可能”。
所说“必须”,也有两个方面理由。
第一,政府有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职责。政府是替老百姓的办事机构,即“为人民服务”的机构。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实行义务教育,这是从国家社会层面的必须。
第二,父母或其他负的责任的未成人人的看护人,若不让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要受法律的制裁的,这是家庭层面的必须。
所说的“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便是实实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我国是规定实行为期九年的义务教育。在我国的《义务教育法》第三条对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意思与作用是这样表述的:“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这就是说,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必须使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作为现代公民文化知识的基础知识,过现在生活并从事应的生产及社会服务等社会主义建设活动。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主体系统”实为诸多文化知识基础大致相同的 “子系统”的混合组成的复杂的子系统“集”。而“主体系统”的文化知识发展与提高全过程,是“集”中独立的“主体系统”的“思维过程”。这发展是在不同学生的大脑这一“暗箱”里完成;而且完成状态速度未必都相同,最多仅大体相似而已。教师只能在相应理论指导下或据自己经验,从观察到“反应”去猜测情况。还有,学生的“反应”有时还会不真实。比如有时“反应”是很干脆利落地说“懂了”,但不是那回事,并没真懂!
于是,主体系统的“主动性”非常用重要!若他有某种程度的抗拒性,懈怠或“主导系统”甚至爱莫能助;“客体系统”便只能在抽屉里睡觉,或放在桌上“配相”。所以教育理论家们用“主体”二字既符合实际,也有要求教师认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性的作用。教学绝不是教师“口若悬河”所能达到相应效果之事。
但是从人类教育实践看去,“主导系统”因主动地向“主体系统”发出非常恰当的信息刺激,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点已被教育教学实践所证明。
主导系统
“主导系统”即前文所定义的“由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与方法及专业修养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是教师消化教材上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将其分解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理解的信息形态,向“主体系统”发出。正常情况下,“主体系统”能接收,并能同化、分化、概括与再组织,形成“自己的”文化知识系统的一部份的“文化知识”。教师不定期能用眼神,表情,等接收反馈信息,判断接收可有“故障”。有“故障”,则再发相应补充信息,力求达到目的。故从这角度主导系系是与“主体系统”是文化知识的丰富多样的解析方法的集合,故也称“文化与知识的教学系统”。这系统主要与教师的文化与知识修养水平相关。
“主导系统”对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系统”虽仍是客体,但因“是文化知识的丰富多样的解析方法的集合”,故可以而应该使其向主体系统发出的信息,能适合“主体”的“口味”、补充“主体”所没有的经历,使“主体”能去阅读、吸收、内化“客体系统”中的各种信息的。故“主导系统”“可以有所作为”!
不用系统论语言叙述,则可用下面说法来说明“可以有所作为”。
因为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都有好奇心。于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点把教材的新鲜,奇异之处特别突出地用各种手段展示出来。而且,学生是信任老师的——即使是未见面的新教师。若老师总能自律又有较高文化及专业修养,于是他所发出的信息对于学生而言吸引与认可高于其它信息源了出的信息。这两点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的“先天”条件。
而教师还可以在“后天”创造更有利条件。这便是实地与学生接触后,对学生表现出的爱护,使学生尊敬他(她),产生相互尊重的情谊。加之教师的教,切合实际:即引导,解答总是那么恰到好处;于是在课堂上,教师讲、读、写的同时,学生便默默地跟着学;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实为不断在用语言,文字,身态,眼神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故让学生,即主体系统 “读”懂教师发出的信息是非常重要。这时教师信息表达的必须清楚明白准确并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是教师这职业的基本功。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备课,了解学生这两方面下功夫。这里。了解学生当然包括课内、课外与学生交流;但因时、空所限,故更多的是从批改学生作业、考卷,思考课堂上“反应”来了解,这既要观察能力,又要责任心强。能与学生直接交流多些的是班主任。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其认知上“台阶”从而“读懂”他所发出的信息,但上课并不到此为止,而是继续前进,把这一新“同化”于己知的某一类,并再分化再归纳。
比如现在高中课本中选入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一般教师都将教学目标定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现用仅用《荷塘月色》的第一自然段,主导系统能发主动向学生出信息来看教师是“可以有所作为”。
这第一自然段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段是四个朴实无华完整句。对第一句,教师会向学生发问?这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而未明说的原因,便可让学生从课本注解得到。于是才会开始读懂这句。若老师再提出:大家比较一下。“颇不宁静”、“很不宁静”、“很不高兴”、“心绪不好”等那个更好呢?。到此这第一句可以说会使班上学生基本领会。同样很对第二个句,教师当然会挑出“忽然”、“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使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心中“颇不安宁”之时,想得到“安宁”的心情。第三句四句这会挑出“渐渐”、“迷迷糊糊”“悄悄”、“带”等词在句中作用,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就是这么简单而朴实的词,把作者心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这里,可以看到:“教的引导”与“学的思考”紧密地结合着;而且都是指向领悟朱自清的思想感情与其运用语言的技巧,进而在文化与知识两个层面都有发展与扩大。
从以上举例可见“文化知识的教学系”即“主导系统”的“文化知识”不同于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的科学系统”,它细腻,甚至有点乱,它很深沉,总是提一些关结点上提出隐藏的问题,它是在“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间建立“无形的桥”,并引导“主体”过桥去获取文化知识财富。故教师提供给学生直接学习的知识形态实际起“引导”作用。不同教师的引导技术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其“文化知识教学系统构造”有差别。这里的文化当然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即除了对知识的逻辑的理解之外,还有“师生情”在其中作用。两个教师,用同一个教案,在基础相同的两班上课,两班教学反映未必相同。
现在实施班级授课制,每个班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从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实际来看,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学生们程度大体相同,而且他们间的同学友谊,于是在学习方面交流讨论则会经常出现。学生间在课内课外的交流与讨论,这又是学生学习的极好好条件。所以优秀教师善于发挥这一条件。善于利用学生交流讨论来加速学生学习的作法,实际上也是包涵在其“文化知识的教学系统”之内的要素。
故“主导系统”的文化素养因素作用也很大,而且“文化素养”需用“文化素养”来引导与培养。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对文化与知识素养高有某种直觉感知的能力,总是很自然地亲近以至崇拜,而学生文化与知识的发展也有相依关系,所以一般而论,主体系统,在“知识领域”扩大,还能带来精神领域的丰富与提高。
当然从心理学研究结知人的智商不都是一样的,但有研究表明,认知系统学习的作用而言,有由先天决定的 “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这便是所谓“将勤补拙”.而非智力因素必须主导系统用关心爱的精神去滋养。
心理学上称之“智力因素”,可因培养而发展,还可以因没有得到相应有培养而消失!我国古人宋人王安石写的《伤仲永》记录了一个五岁小孩方仲永五岁便能作诗的事。五岁说出像诗那样话语,当然是“智力超常”。因为他父母没送他上学,王安石说:“七年后,泯然众人矣”。
所以地教育教学方教师是右以有所作为的,但教师的劳动是复杂劳动是架起通向学生大脑的看不见的桥梁的劳动,学生的思维在是通过这看不见的大桥去吸取文化与知识的营养,
教材的科学系统——客体系统
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供学校教学使用的,它是具有权威性的“文化知识的科学体系”。所谓权威性,是教师讲授必须以教材为依据。老师“教”的,学生“学”得的,正确与否,均以与教材相符与否为判别准则。所以,编写教材首先考虑的是知识系统的科学性,语言准确无歧义,当然也要考虑学生能看得懂。因字数不能太多,不能太多解释,故无法照顾所有学生。于是教材上的知识,若没有老师讲解帮助,全靠学生自学的话,难度很大;特别是数、理、化这种理科教材!
但从人才产生与终生教育看,自学能力非常重要:凡有创新发现之人,均是自学能力强者;“做到老学到老”便有在参加工作后还需自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在学校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非常重要。正因如此,现行按《课标》编写的中小学新教材的专家们,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用武之地”。
以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材为例,在排版上每小节都生动,而且图文并茂,注意用不同颜色字以突出相应内容,每一概念后有探究、思考等非常显目的标题及探究的图形与习题。老师在一旁作些引导,学生便可读懂。当然,仍不能离开教师的帮助督促。因为它不仅不能主动地向学生发出信号,也不能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的认知水平都有适应性及督促功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知识的科学体系”是“客体”,它不因上课而使其本身的任何变化,这是与知识的认知系统及知识的教学系统的差别。但是教材也并非毫无欠缺,从发扬学生独立思考精神解角度,对教材细致推敲是非常有益的。至少是教材印刷,编排能免的失,学生、老师能挑剔出来不仅可以改正教材中错误,而且对学生、教师的独立研究精神是非常大的鼓励。
对于教学系统中的“客体系统”即“文化知识的科学系统”而言,最关重要的是科学性!一旦在“科学性”上的偏差时,不仅会使相应编审部门被动,而且那些不具真理性的东西,当真理,要教师去“贩运”是错误的,危害也是严重的。
我国中小学教材对比过去的教材在科学性真理性等方面的很大提高,理科教材大体不仅内容而且稳定性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近;但文科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因为文化历史差异就存在诸多不可比因素,以至把存在争议的当无争议编入。造成中学教材里的正确结论,到大学时或大学毕出来工作时,得知那结论是错的!这种教训在我国过去的政治与历史教科书中都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