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之十四——关于教师的职业
2018-05-21 10:18:06
  • 0
  • 0
  • 3

                    教育杂谈之十四

                              ——关于教师的职业

                                   作者 张士充 朱家楔

     上篇谈到学校环境,具有“具有孟子所说的‘亦有仁义而已’的‘圣洁’”,于是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工作的人,都是圣洁之地的工作者;而在学校工作中占据主体工作位置教师的职业特征就与这种圣洁性的相关。如前文曾提到美国教育家,菲利普W克杰森所引比喻:教师是在“贩运真理”。“贩运真理”可比现在的任何“物流”难得多!社会与职业对“贩运者”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校长教师“贩运”失职,不仅会使学校的声誉受到极大伤害,而且对青年对社会都有伤害。还有即使贩运的是“货真价实”的真理,那真理是从何来的呢?其是追索其源,来自教育。是教育使新思想、新科技不断产生,即教育有“推东出新”与“创新”作用——不只是传承“古”文化。

    在以畜力人力为动力的农业手工为来社会生产的支柱的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发展发展缓慢;而如我国秦以后建立的皇帝高度集权的制度,把制度不变列为根本要义。故把传承“古”文化中符合此要义也是有选择的。如将古文化六艺中“乐、射、御、数”四艺,不列入“私塾”以至“经馆”“书院”的学习内容。从使学教师职业,长期与促进社会发展脱节;使得社会自然的发展,虽在宋代便具的世界的高水平,但因皇权与教育的落后的作用不先进科技只能胎死母腹!但是随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秦政制对教师 “职业”所规定的政策,不仅受到挑战,而且因受到挑战,而产生了变革,这点在《教育杂谈之一》论及了,不赘述。

     那么教师的职业是怎样形成的或他自己是怎么选择上的,以及选择这种职业后应怎么样对待,有何经验教训?便是本篇杂谈议题,欢迎关心教育发展的网友批评指正。

     首先谈这种职业对先与天有关的“气质”,即所谓“脾气”的有要求。

对于“气质”,心理学的说法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精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表现为行为的能量各时间方面的特点。如行为的强度、反应的速度、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477面11行)。

      教师不仅有道德修养有较高要求,而且对人的气质(temperament)有要求。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面对各种各样性格的学生;而学生心理生理、心智尚在发展期,且反应速度不一样,承受能力稚嫩些;故虽接受教育最难佳时期,却需教育者既敏感又耐心,总能满腔热情地对待。

     还有,当上了教师,却使不是对学生,而是校长对教师,及教师对教师一两句话不对劲便发火,便猜疑;以至有解不开之心结长期保存在心中,不仅不利于自工作的团结协作,而且会在学生中造成不好影响。

     故教师这职业,并非所有不同气质之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即属心理学上的黑胆质、黄胆质-胆汁质的人,一般而言,自己不宜选择当校长、教师这种职业;有关管理部门也以不宜委任其担任校长、教师这种职业。因为那种气质的人,容易急躁、发火、生气;或容易引起忧郁,哀愁,而且靠自己克服很难。

     再则,对于教师而言,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职业要求。因而对道德、职业智慧与能力的要求,比以“物”为工作对象的“业”高得多,也比以成年人为工作对象是的职业高。

     再从工作的特点看,上篇杂谈说过,校长、教师向学生“贩运”“真理”。真理是精神层面的,与物质层面的“货物”不同,其“仓库”在学生大脑里!贩运者必须借自己的“君子之风”,才会“吹入”学生脑海!不然就有可能被视为“贩运狗皮膏药”者,有臭味而“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入不了脑海。所以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能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还有教师对学生要爱护而坦诚,并表里一致;以期会有“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产生;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便是“君子之风”的效果。

     再则,青年学生都忌偏爱偏信,故教师的“君子之风”当然包含教师能独立思考,公正地评价与处理发生在眼前的事。教师心不公,会在学生心中自然地产生抵制情绪。

    还有,既然贩运的是“真理”,那对贩运“真理”不仅篤信力行,而且对真理的逻辑有较透彻的理解,能说得出使学生感受到值得接收的道理,还得教学生自己独立的判断是真理,而非假货;不是“王婆卖瓜,自卖处夸”。

      从上面用比喻方法叙说“教师”的工作,可知其复杂性与难度。从过程看,它不同农民种庄家,那块地多施了点肥,几天后可以看到效果。也不用于工人,在自动车床上加工器材:将各项数据输入后,启动开关,合格成品便输出来了。

     这些当然是自己选择进入学校当教师或校长需要思考之事,也是委任机构要考虑的被委任之人时应考虑的事。

      那么过去是哪些人去干“教师”这个差事呢?

      从历史看,在我国古代教师是社会筛选与个人选择相结合,因为古代民间私塾教师,基本上都是科举落选的知识份子,但又不是所有落榜的都去当“塾师”。比如洪秀全与曾国藩是同乡,曾国藩考中了进士,洪秀全连秀才都多次都不考上,但洪秀全这个落选科举的知识份子,没选择当“塾师”。那时“塾师”是双向选择的;一个愿当,一方则愿请;而且当了后可辞职或辞退。

     当然如“书院”以至教皇帝的儿女的学校的教师,不是自己选择得了的事。一般是当时社会中公认的“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在职或年过花甲退休官员,当上这种教师,也需皇帝或朝庭的“恩赐”。

    1949年后,“私塾”没了,代之以公办的小学、中学;学校的教师,均由教育管理机构选择任用。这里,当然也有教师本人的意愿在内。

     在改革开放前的1949年以后,从国民党执政时学校接收过来的教师或未就业学生,社会知识青年,均由相应地方的党政部门“依据革命的需要”分配工作。有的分到学校当教师,有的到政府机关,或其他部门。当时非常强调“服从组织分配”。不服从组织分配是大逆不道,故无不服从分配者;何况不就业,就解决不了自己与家人吃饭的实实问题。

     不过分配当上教师的人,后来也有改行的;但都是组织上依据革命需要进行组织调动的结果。现实状况是,从学校调到政府工作的,不需多久,便可当上部门领导,而比当教师“滋润”。这一现实有表现出在政府里工作有更能施展其才智的一面,也可能是这些人更适宜于做行政工作的特质有关。这些人,若再回学校,便不会再当教师,而是当校长。

      改革开后,自动改行的也有很多例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间,曾出现“下海潮”;有不少年轻教师“下海”。结果,有的回来当教师了;有的则自谋教师以外的业了。只是,他们多数不是进政府。进政府成为公务员,不是一厢情愿之事。

     从就业角度,一般而言,教师就业实践以后,发觉教师这个业与自身特质不相符,容许其改行以至帮助不论对教师本人而且对社会都是有利的。这里,最突出的例子,当数我国杰出的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49年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他毕业后,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一年(1953-1954年,即适用期);便被北京四中以“口齿不清”,令其“停职回乡养病”。厦门大学得知,便与相应部门沟通交涉后,将他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陈景润则利用任大学资料员的条件与空余时间研究数论、组合数学,并对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于是被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所发现,并于1955年2月由校长亲自推荐任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将一个被结论为口齿不清的试用教师,提拔大学助教,没有大学校长出面担当责任可不行!

     陈景润在助教工作岗位继续奋发研究。陈景润于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论文,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引起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先生的注意。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5年陈景润认为自己已经证明(1+2)。经科学院多位数认定确凿。他又于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论文,得到数学界的承认;于是该研究成果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陈景润的这经历说明什么呢?陈景润虽是杰出数学才能,但他不适宜于当中学数学教师;如果没有厦门大学将将其调加当资料员,后他用资料员有条件研究数学,受到王校长的推荐当助教,后来又受华罗庚的重视,他的数学研究的天才能发挥得了吗?他大学毕业时要他自选职业,他会选择中学教师吗?即使无他业可就,当教师也不会到北京当。陈景润讲话,虽北京人听不懂;而他用数学符号书写数学证明却如鱼得水的,全世界数学家不用翻译都可看懂!

    1949年后,有无如其他如陈景润这人因没有遇到王亚南、华罗庚这种重量级人物推荐,而“自生自灭”?没有任何依!但从人口比例看,在我国,这种杰出人才应数目多些。

      学校的校长,人称是教师的教师,当然也应算教师职业。这职业,一般来说都不是自己所能选择得了的事。谁来担任?是由相应的“组织”来决定!校长是与由相应级别的党委与政府来决定。当然,任命是从加强对知识份子的政治领导着眼,首先从认定政治可靠的行政干部中去选择,并最后任命。所以,在改革开放前,中这校长是政治领导;看不懂中学数学、物理、化学教科书,及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领导机关可以不顾及;至于什么教育学,心理学,因当时认为是资产阶级东西,就不需要了。但那时校长们有一优点,上级发的红头文件,能坚定地执行;领导工作则是“从领导工作中学当领导”。实际上为教学工作上信任教师,学生认为教师好便好。所以文革时,红卫兵斗争校长时虽表现出“理直气壮”,所有校长们则感到“委曲不已”!改革开放后,这些校长只要身体尚好,未退休都继续当校长了。

      正如前面对社会环境中的劳动过程的分析:劳动过程中,对于参加劳动的人而言,不仅是付出劳动取得劳动报酬,还有智、德美的发展,使自己得到提高的作用;我国教育历史实践则证明了这一论断。这也是一般而言,学生对过去老师的尊敬程度,优于干部对其过去领导的尊重程度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办教育的思路向办现代教育大步前进:制定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担任教师职务的新人,则从受过专门师范院校毕业学生中选择,并规定了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等等。

     现在,校长任命,教师职业的认定都有不同于以往的思路。据我所知,现在的中学校长都是从教书教得不错的教师中选择,不再坚持 “外行领导内行”是规律。大学毕业生也不再统包分配了!毕业生就业都是自主的双向选择。于是教师的任职也基本上双向选择。学校可以自主地选教师,教师可自主地“应选”与“拒选”。而且对任职了,且能适应教师工作的教师,有关教育领导机关还向其发教师资格证书,以鼓励其终身当教师。

     就教师而言,改革开放后,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压在肩上的历史责任也更重。正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编,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前言所说:“21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1000万中小学教师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

      而提高教师的素质,需要教师自身努力!上述教材的第五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五册的第一章,是由本文作者朱家楔执笔的)则从教育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角度。并对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作了表述。教师要以科研态度去教学!这册子里明确指出是“教师的科研有在‘大田’,在‘车间’研究的特点”,它是立于前人教育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实践进行对比思考探索。于是需要学习教育理论,而这种研究结论会比专业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研究得出的结论更有实用价值,能直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与教育质量。

       遗憾的是,真正进入到本世纪后,“应考 ”的探索成为热门。这对教师的职业目标: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四个方面得到发展使之能健康成长是一冲击!各种应考模拟试题是畅销书!如同教育部编的那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那样书在书店里很少;而在考试书店里,各种成套的附有答案考试试题应有尽有,还有各种专给学生用的练习册(也附有标准答案)等等成形一种“书潮”,这“潮”扭曲着中小学教育。这些出版物可以免除老师出考题,做答案,评卷中许多复杂脑力的劳动;也可以使学生不用抄题目,只需写答案;以至可以抄到答案。虽然有老师为防止学生抄答案,有先把答案页拆下,等学生作完该练习,再发给学生令其校正;这做法,虽减轻了教师的脑力劳动量,但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师会以损失提高自己教育素养为代价!因为,教师出考题、审定练习题、批改学生练习、评卷等付出汗水,会有自己得到提高,使课堂教学更得心应手的报答。

     当然以上现象,与社会诸多关联牵制有关。如学生家长都有让自己小孩争升大学的强烈要求,学校普遍争升学率,争升名牌大学率;于是老师负担重,于是应考出版物有市场!这些当然与就业和社会观念,相应社会存在相关;不是行政手段,或思想说服所能解决。它需社会生产、生活能再向前发展,就业及社会观念状况的变化才有可能消解。

     这状况在科技领域也有表现,如对应用技术的引进学习很重视,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却不同——想走捷径!现在科技方面已在重视基础了,我认为教育这块也会逐步改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没捷径可走,需扎实埋头,并接力地干上几十年以至百年!。

     从网络批露的学生高考后“撕书吼楼”的现象,以及进入高校后不再那么“勤奋”看;应是从小学到中学,未让学生对“学习”“探究”产生兴趣,相反甚至产生厌恶相关。“撕书吼楼这种严重后果,应对社会,对教育界应有唤醒作用。

     其实,若能有相应教育理论去武装,并据此发挥自身特质的长处或许不需要那么多,那么反反复复地练。同样可以考取大学;不仅不会发生“撕书吼楼”的现象,而且会激发读书探索的兴趣。说实话,在我国发生的“撕书吼楼”的现象,在全世界都是少见。

      现在到了教师应加强自身教育理论修养的时候了。基础教育应对上世纪末从体育训练移植过来的的“多题量,高难度”反复练的战术“说不”,回到按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对于教学,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使人难以捉摸。其实说“有法”,法从何来?从把前人摸牵出的教学规律内化为自己认知,并结合自身“特质”再与学生与教材的特点相结合,便有了自己的教法!而这法是结合自身“特质”,别人机械的套用可能无效,故教各有法,而无定法。但这种笼统话好说,具体说起来,要用好几篇,才可能理出头绪,故留在以后杂谈中分几个小题目来叙述我俩的思考,这里只开个头。

      回到本篇题目“校长、教师的职业”。从职业角度,校长、教师的业具有圣洁性,因面对就者有“苛求”!想就此“业”的人,要热爱此业,就得接受其“苛求”!就业之后得继续学习提得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使自己跟上教育发展之需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