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级秀``文化(1)
——“成事”与“客观条件”直接相关
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只十四个字,不但顺口,而且从“栽花”、“插柳”这两件具体事对比,喻办事的“败”与“成”会与“心”(主观愿望)的关系或曰“逻辑”因顺口而广泛流行。这关系或曰“逻辑”,我认为值得商榷。
因从关系或逻辑的表述句型分析:“有心栽花”与“无心插柳”不是事件各自对应的“因”或“条件”,而“花不开”与“柳成荫”是其对应“果(结论)”。
从现代科学的种植观念看去,这种“有心栽花”、“无心插插柳”的种植活动,成败直接与“花、柳”环境相关。而非与办事的“心”(决心)直接相关。把至关植物“生长”条件丢开,按主观要求是讲“蛮理”,请问“沙漠里为什么柳不成荫”?现在很多退休老不都“有心栽花花能开”?
所以用为十四个字来“喻办事的‘败’与‘成’”的关系或逻辑是不妥当的。这句话把成立应具的条件丢了,不严谨。应是这样表述:
“在无花生长环境有心栽花花不开;于有柳繁殖土壤无心插柳柳成荫”
明代成书的《增广贤文》除上述十四字俗语外,还收入了另一条十四字俗语这便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这两个十四个字放在一起读琅琅爽口,更便于记忆。于是不仅同时流传,还把这两个十四个字俗语常当成一个整体:有人甚至不假思索地将前十四个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成必须“认命”的依据。
“百度一下”,可得到百度收录的对于明代成书的《昔时贤文》评价,现抄最后一段文字于下: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现在仅就这两条被《增广贤文》收录的我所述的两条俗语24字就不能算“人生智慧”是很显然的。但仅从现今很受信任的百度收录了对《增广贤文》一评价,至少说明有很大一部份人认为《增广贤文》这28个字是“人生智慧”。我认为是“古人认识上的偏差”,故不能当成“人生智慧”!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需要纠正这种 “认识事物”上的“偏差”。由于没有看到环境这无形的手的做用,只看到自己“栽”“插”这实在有手做用,“偏差”就出来了,并把败与成功归于“命运”,即“命”这当然不妥。
什么是命运?
《论语》中,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我认为孔子说的“天命”就是现在人说命,或命运。《论语》中对“天命”无解说,其他古书上有,概括起来是:中国古人拜天、祭天;认定“天”是至高无上的神。他主宰世间一切,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若不让你成便成不了!在古人心中,天是高深莫测,浩渺无边,是只能“仰望”的“伟大”!这种认为是天主宰,古人称之为“天道”。
“天道”是不能被人所知晓的。即使有“高人”,知道了一点点,也不能“外传”,所谓“天机不可泄露”。
孔夫子因他五十岁后知道“天命”,所他坦言“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知“天命”听的想的都会自动与“天命相符”,若不是知“天命”当然不能到此水平,但他知天命后,并没说他所知道直接的说出来,仍藏在心里不说,这也是“天机不泄露”,于是天道很玄!
在国古代还把“天”与古代国家最高领导人联系起来,称其为“天子”。“天”主宰世间一切,深不可测,只能仰望;但“天子”却在人间!但也得表现其“深不可测,只能仰望”之属性;于是秦汉以后,臣见“天子”要低头三呼万岁,行君臣大礼之后才可仰视一下。君让臣子望了一眼,便是让臣享受了“皇恩浩荡”!那臣子便受宠惊,磕头谢思!现在人看电影中这种镜头认为古代那些“官”愚蠢到令人笑掉牙,其实他是真心真意的跪拜。
有人专门研究了人类的各种典礼的“仪式”,得出结论是仪式有把对某种人的信任推向至高无尚的功能,最先或许是宗教用,后来则推而广之。由于这种“仪式“的推而广并持久的运用,皇帝是天子便成为公认,“金口御言,一言九鼎”也就 无需论证。“天命”实为皇帝的政治通过在社会中与人“互动”所形成。
不过“天命”是什么,百度一下,它有下面解释:
天命“原指天道的意思,后衍生出自然规律。寿命定数及政权合法性依据等多重含义”。我认可这个解释
说“天命”原指“天道”符合我国历史上人的认识实际。后面的“后衍生出自然规律,寿命定数及政权合法性依据等多重含义”我将对其理解留到下篇或下下篇再说自己的见解。
那十四个字,除使人办事成败“推”在命上,主观负不了责任(败与成)过去批判过,但由于人性弱点,在“‘沏底’批判时”却又走向“另一极端”: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还有“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等等,不承认客观条件,把人的决心作用太放大了,也对对社会发展产生危害,。
回到最初十四字俗语,若将古人观察概括未注意到“花与柳”生长条件补上,即改成前所述的“在无花生长环境,有心栽花花不开;于有柳繁殖土壤,无心插柳柳成荫”便能符合实际,便无瑕疵了。用其来喻办任何事都可以。
[注解]
注:这里的环境,指该花生长、开花必需小环境,这小环境可是室内花盆,也可在园地里。